稻田种莲藕重在改“三观”
发布时间:2021-12-15作者:佚名 来源: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
近些年有零星分散的稻田改种莲藕,因为多是单一化种植,且管理较粗放,生产效益有所局限。根据实践,笔者总结出三点建议,可能对此大有改观。
创新栽培制度。过去莲藕大都在池塘种植,鱼藕共生,效益倍增。改在稻田种植后,这一形式同样适用。但为充分利用地力,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,还可采用“菜—藕—稻”等轮作方式,实现一年三收。即初冬种菜,早春收获,随即栽上早藕,待到七月底、八月初挖藕,然后再插一季晚稻。只是应注意选用早熟藕种,并在挖藕前约一周,先将藕叶(连梗)割去,以减少藕锈,提高其商品价值(藕锈为氧化铁,割去梗叶,在淹水情况下,可切断空气,减少藕皮氧化铁形成)。此外,早藕采挖后,宜将较小的子藕留下,并栽在稻田四周,待晚稻收获后,再挖藕上市或留作次年用种。
改进栽培技术。稻田种藕,生长期较短,密度宜加大,一般株行距以1米×1.5米左右为宜。灌水宜掌握前浅、中深、后浅的原则,生长期间不应断水。通常需追肥2次,分别于1-2片立叶期及封行前进行。此外,为避免莲鞭穿透田埂,还应及时检查和调整其生长方向,可通过观察地上部前端小叶卷曲的朝向来进行判断,若发现其朝向田埂一边时,即可选晴天午后,将莲鞭一侧的泥土扒开,然后将已露芽头的莲鞭用手轻轻托起,转变其方向后再埋入泥土中。
突破留种传统。传统习惯多采用商品藕(整藕)做种,因其用种量大,无疑要增大成本投入,应予改变。至于莲籽,因播后生长变异性大,藕的商品价值不高,一般只用于培育杂交新品种。藕节是利用它的腋芽繁殖,生长力较弱,生产上亦不宜采用。所以,较适宜生产应用的是藕头(主藕或子藕顶端一节)、子藕(主藕上的分枝,有1节或2-4节不等)或顶芽。其中最节省用种的是顶芽,但要求管理较严格,栽培措施要跟得上。由藕芽伸出,长出分枝并带有顶芽和小叶,且具两节以上相连的节鞭,则可作为田间补苗或迟栽用种。
原文链接:http://nynct.sc.gov.cn/nynct/c101264/2021/12/14/57c10fb616554c4d80185615abf6eca5.s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下一篇:菜地培肥掌握新法
最新信息
- 2025-01-09米脂:一粒小米的产业链之...
- 2025-01-09“一个苹果”串起的产业链...
- 2025-01-08富阳:场口镇东梓关村民宿...
- 2025-01-08榆林好物亮相杭州,全国年...
- 2025-01-08富县:果业取佳绩 硕果累...
- 2025-01-08延长:严格开展节前抽样检...
- 2025-01-08延安:甘泉县踏雪送技助力...
- 2025-01-08组织案件回访监督 严格规...
- 2025-01-08【问计问需下基层 助农增...